5月22日上午,信通系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顺利进行。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教职工党支部“薪火传承育人才”品牌活动的组成部分,此次开放日活动联合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旨在为信电学院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拓宽同学们对信通系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今年开放日共吸引了信息与通信网络工程研究所、信号空间和信息系统研究所、智能通信网络与安全研究所、智能系统与芯片研究所十余个实验室参与。位于第十一教学大楼的智能所主要以信息传输、智能化算法与智能通信、复杂通信信号处理、无线网络与大数据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为主。在参观了该所的实验室工作学习区域、样机芯片展台以及研究成果展板后,通过PPT详细介绍了该所的科研项目与成果以及学术生活。
位于老生仪楼的智芯所开放了两个实验室。潘赟副教授带领的团队主要围绕移动医疗微系统、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方向开展研究,完整构建了穿戴携行场景下的移动医疗微系统技术平台,覆盖芯片、电路、算法、设备制造以及医疗健康全链。团队朱怀宇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移动医疗健康系统在穿戴/携行条件下为保障其临床医疗价值所面临的严苛技术挑战,并介绍了实验室近年来围绕高精度低功耗生命体征信号长程柔性获取、实时处理与智能分析技术、基于柔性穿戴的人体自体融合感知与智能分析技术和无基础辅助设施的多模式融合滤波实时位置服务技术等移动医疗微系统关键技术所开展研究工作和相关学术与产业转化成果。“多模态感知与智能视觉系统”研究组拥有丰富的硬件资源,在笼统介绍了三维重建、姿态动作识别、人脸活体检测、虚拟现实等现有研究方向后,重点介绍了多模态感知这一特色,研究方向从底层到高层分别有深度信息获取、场景重建/定位导航和场景理解。
在信电楼同学们更是受到了信通所和信号所共九个实验室的热烈欢迎。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从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和应用这两方面出发,介绍了行人分析和搜索、人群基数、性别和年龄预测等近年做的项目。视觉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就目前模型压缩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展开介绍,展示了图像超分辨率、语义分割等近几年的一些论文方法。NICE Lab着眼于通信网络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以网络智能化、智能网络化为主线,围绕智能网络切片、群体智能、语义通信等热门问题展开研究和(半)实物验证。多媒体通信技术实验室就点云、图像智能编码和沉浸式视频进行了详细的展示和说明。新一代通信与协同感知-通信-计算实验室展示了在6G无线AI、5G大规模传输接入、边缘计算与网络智能、分布式感知学习、感知-通信一体化理论技术各个领域攻坚克难的研究成果,在新搭建的感知平台上演示了集合雷达、天线、智能反射面等行业领先实验设备。其中黄崇文研究员通过展示智能超表面赋能6G无线通信的实验样机,详细介绍了智能超表面技术的原理、属性以及未来在6G无线通信、感知、计算领域的潜在应用。机器视觉与导航实验室从参观月球车玉兔号的模拟实验环境开始,介绍了玉兔号自主导航的基本运作方式以及实验室在无人车自主导航、计算机视觉相关领域的参赛经历和研究情况,在向同学们展示了相机、激光雷达等常用传感器的使用效果之后,讲解了语义分割、目标检测、深度补全等领域的基本概念。数字图像与视频处理实验室主要以深度估计、人脸表情识别、目标检测几个计算机视觉的应用介绍为主,其中工地安全帽检测和王者荣耀英雄目标跟踪的视频演示更是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兴趣。
信号所志愿者对前来参观的同学们讲解了由实验室自研的AUV海豚一号到海豚三号的迭代演进过程,介绍每一代AUV完成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并展示了海豚二号实物。在分享“AUV及其海洋环境监测的应用”主题过程中时不时穿插了在全国各地做实验时的有趣经历和见闻,打破了同学们对做科研很苦的刻板印象。
参观结束之后,信通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王玮教授对本科同学做了《不负韶华,迈向新征程》的学科报告,从宏观世界的进程到如今学科获得的发展,内容详实丰富,叙述娓娓道来。鼓励同学们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化压力为动力,走上自己的征程。随后王玮教授代表信通教工党支部拿出了《三体》、《量子宇宙》、《法治的细节》等精心准备的好书以及特制纪念品赠与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期望同学们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做一个丰富包容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最后,来自信通系各个所的8位教师代表就不同的科研细分领域、研究生生活等方向进行了补充介绍和答疑。此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既展现了我系的热情和风貌,更拉近了本科同学与学科的距离,对同学们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